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创先 >纪检工作 >

《清廉•贪腐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检》心得体会

来源: 局纪委发布时间: 2022-09-26责任编辑:刘俊


纵观历史长河,朝代更迭,历史的年轮随着时间缓缓滚动,它不仅推动了千年的繁华景象,人类文明的长久绵延,也见证了各朝各代的兴衰历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上至先秦,下至明清,细看各朝各代的兴衰史,无一不是惊人的相似,新朝建立伊始,领导者“清明简朴、励精图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各级官员“廉洁自律、道德高尚、奉公职守、忧国忧民”。君臣一心、官民一心,君爱民,民拥君,国家欣欣向荣,社会长久治安,百姓安居乐业,一幅和谐安定、繁华什锦的景象跃然而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人们内心的贪腐享乐种子逐渐发芽,尤其是在统治者和官员之间尤为突出。领导者“骄奢淫逸、酒池肉林、不理朝政”,各级官员“不思政务、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生活奢靡”,整个朝堂乌烟瘴气、贪腐横行,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无奈被迫揭竿起义,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朝代。

廉洁的对立面则是贪腐。清廉立国,贪腐亡国 ,中国数千年历史,无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汉唐盛世,抑或是宋元明清,概莫能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就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清廉志士,比如东汉的“杨震”,他“自强不息、立志清廉、亮剑惩腐、秉公执法”,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职,他都能被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始终以忧国忧民之心安抚百姓,以雷霆之势惩戒腐败,铲奸除恶,造福百姓,名留千史。再如,清朝的“于成龙”,他“为官清正、性甘淡泊、自甘清贫、刚正不阿”,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坚守初心、清廉为官,心系百姓、造福一方。当然,有“清”必有“浊”,有千古留名的清廉之士,必有遗臭万年的贪腐之人,比如历史上的第一位贪官“羊舌鲋”,他利用手中大权,大肆搜刮钱财,贪腐成性,滥用职权,颠倒黑白,最终曝尸于市。再如西晋贪官石崇,他“纸醉金迷、浮华堕落、贪得无厌、巧取豪夺”将国家百姓抛于脑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最终落得满门抄斩。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年轻河道人,要不断从历史的长河中吸取教训,汲取养分,要向清廉之士学习,将他们身上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要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坚守清廉从政、杜绝贪腐,要时刻秉承一颗“服务群众”之心,秉公执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年轻一辈的河道人,要始终铭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不管何时何地,面对诱惑都要不为所动、不改初衷、不忘初心,时刻保持“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恪尽职守、尽忠尽责”的工作态度,要时刻以初心使命为指路灯、航向标,确保在自己成长路上不偏航,不坠入深渊。

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历史已经深刻的告诉我们,贪腐必亡,历史上众多贪腐之人的结局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他们中不少是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能人志士,他们身居要职,手握要权,却贪图享受,纸醉金迷,丧失底线,将手中的权力变为个人敛财的工具,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将国家安危弃之脑后,置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导致朝堂乌烟瘴气,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食不果腹。究其原因,皆为权、利。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一些人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权力和财富的崇拜和觊觎,很多贪官只想要权力、得利益,却推脱责任、放弃原则、自甘堕落。然后,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饵而不见其钩,必亡。因此,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要不断从这些贪腐案例中吸取教训,切勿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下蒙蔽双眼,迷失自我,沉沦其中,紧盯眼前利益而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抛之脑后,一心只为贪图享乐,收敛钱财。我们要以史为鉴,以案为鉴,时刻保持清醒意识,保证道德底线不沦陷,职业操守不丧失,清正廉洁品质不丢失,以清廉勤政的态度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当中。

清廉自持,心存敬畏。工作中,位置坐久了,难免会出现麻痹大意;工作干久了,难免出现疲惫之态;时间长了,难免出现麻痹之心。因此,我们时常自省,保持清廉自守,宠辱不惊,只有自省自律才能做到拒腐防变。同时,要时刻心存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人民,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道德底线不可触碰,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的嘱托。

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己正心,廉洁自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作为年轻一辈的河道人, 更应该正己修身、洁身自好、奋发突进、恪尽职守,要做到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老实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我们青年一代不断的茁壮成长,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蓬勃壮大,我们所从事的河道管理事业才能逐步稳固发展。


e8aa8cba90b4420b5cd3bb24d3d4470.jpg



打印  |  收藏  |  关闭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