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创先 >纪检工作 >

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化风成俗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发布时间: 2018-10-24责任编辑:丁宁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不良风气的形成,往往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小处萌发,经年累月,不加遏制,以至渐成磅礴直至席卷之势。治理积习甚久的不良之风,故宜循其道而为,从细微处入手,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着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年一年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作风建设的成效正有目共睹地深刻改变着政治和社会生态。然而,这些成效还不稳固,远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奢靡、享乐两“风”基本刹住,但还在窥测反击,防反弹防回潮的压力不小;形式、官僚两“风”仍根深蒂固地突出表现,或明或暗地梗阻着政令畅通、侵害着群众利益。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关键在于抓出习惯、化风成俗,在持续用劲中不断消减其反弹势能。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培养优良作风,其难度势比攀登,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上的不良流俗。而任何良行善治,无论当初做起来有多么艰难,一旦养成习惯,施行起来就容易多了。众人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引起风俗之变。这就是作风建设所必经的“行为-习惯-风俗”深化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传统风俗,就是从古之父母要求孩子向长辈晨昏问安开始,一点一滴养成习惯、一代一代传承美德,久而久之积淀形成的。这个过程如果发生断裂,行为还没有变成习惯,或者习惯未能积淀成风俗,作风建设就可能前功尽弃,问题就会接踵反复反弹,且反弹以后危害更甚于前。这也是作风建设之所以难以巩固、不良风气容易纠而复生的重要成因,也是有些作风问题至今已成顽瘴痼疾的根源所在。

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明代王阳明曾说,周代论富强不如秦,论广大不如汉,却能绵延八百多年,正是它醇美的风俗使然。清人顾炎武认为,东汉末年,尽管朝政昏浊,国事日非,仍有不少正人君子“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与光武帝立国之初“尊崇节义,敦厉名实”,良风美俗长久保持不无关系。风俗的力量巨大,一旦形成,便成为众人遵守并维持的约束力量,且具有强劲的惯性,能够持久发生作用。所以说,化风成俗,对于推进作风建设,是真正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

必须看到,风俗的形成涉及行为习惯、思想观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没有相当长时期的“化”功,是形成不了、巩固不住的。首先要坚持强化。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一扣一扣拧紧螺栓。在当前的情势下,对“四风”问题严肃通报、坚决曝光、强化监督、果断惩处等手段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要不断加码,越往后执纪越严,非如此长期扭曲的“弹簧”不能回正,非如此不能抗拒积蓄的反弹压力。其次要持续深化。紧盯“四风”问题的新变化,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表现,瞪大眼睛深发现、创新手段严监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巩固发展治理成果。再者要注重融化。移风易俗、人文化成,还需要许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让好作风好榜样受人尊敬,坏作风坏典型受到鞭挞,引导人们持续向好向善。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党的十九大作出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的战略部署。只要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各方各面共同奋进,朝着化风成俗的方向努力,五年不行抓十年,十年以后再看效果,作风建设定会迎来风清气正的美好前景。


打印  |  收藏  |  关闭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