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创先 >纪检工作 >

“监督不适症”亟待摆脱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发布时间: 2019-01-16责任编辑:丁宁


许多领导干部在就任新职、述职述廉时,都会表态“希望大家对我进行严格监督”。这当中,有不少人言行一致,真心愿意接受监督,但也有一些人言不由衷,口头欢迎而内心反感,表面接受暗地里规避。这是典型的“监督不适症”,亟需摆脱摒弃。

《史记》有云,“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观察人民就能知道治理得好不好,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监督的认知。我们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监督上更应“视水见形,视民知不”,更具“让人民来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宽广胸怀,和“在人民监督下工作”的政治自觉。每名党员做得怎么样,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都有权监督、有权批评。唯有如此,党才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生机活力。

做党员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按党章党规党纪办,按党确定的干部标准办,按党的纪律办,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觉悟,就不具备进入干部队伍的资格。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如果党员干部认为监督是苛责,那就应当检讨初心是否尚在,党性观念是否依旧,法纪意识是否仍存。

当前,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习惯于在受监督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但仍有一部分人对监督非常敏感乃至反感,甚至千方百计逃避监督、抵制监督。这里面不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者有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组织部原部长胡福绵“长期隐匿行踪,脱离组织”;不执行民主集中制者有之,如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任凤春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俨然成了学校一霸;有些干部甚至干扰监督,如郑州铁路局得知中央巡视组要来,为掩盖严重挥霍浪费行为,将大账目化整为零,销毁工作笔记本,还找相关业务部门编造吃饭经历。凡此种种,花样百出,无非是为了摆脱监督的“束缚”,企图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企图远离监督,放任违规违纪行为滋长蔓延,不过是作茧自缚,越想挣脱越被绑得紧实,最终彻底失去自由。

有人犯嘀咕,处处受监督,组织就如此不信任自己的干部吗?这是很大的谬误。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越是关爱,越要严管。唐诗宋词平仄韵脚限制严格,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作反而在框架之下大放异彩;党纪国法字句铿锵高压带电,无数干事创业的先锋依然在平凡岗位奋发有为。严格的监督为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划上“条条框框”,这绝非“找茬”“添堵”,而是要让大家知止敬畏,在安全区域尽情施展抱负。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监督只会越来越严、越来越细。那些患有“监督不适症”的党员干部,及早“脱敏”,才是让自己舒服自在的良方。

(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打印  |  收藏  |  关闭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