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道文苑 >

三月读书分享之《万历十五年》

来源: 松滋分局点击率: 发布时间: 2024-03-26责任编辑: 欧阳锋


(魏莫若)若说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朝代,我最感兴趣的应该就是明朝了,从高中阅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打开了我阅读明史启蒙的大门,到上了大学以后通过网络新媒体进一步接触到了有关明朝的正史、野史、小说、文人笔记以及各路专家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里面汉东省委副书记高育良就非常爱看这本书甚至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虽然高育良只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虚构形象,但是作者和编剧设计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翻开开《万历十五年》的目录,标题的内容并不是丰富,主要是以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几人来描写,乍一看好像是一些人物的生平传记,但是这些人却囊括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整个政治上层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中有执政者、有政策设计者、有政策执行者、有民间学者,作者黄仁宇教授以他们的经历作为串联,构筑起了相对详实生动的万历朝堂。

这本书通俗与史实兼顾的写作风格是最吸引我的,毕竟真正的史料是非常枯燥的,史家的微言大义往往几个字就需要研究者去翻阅各种相关文献作为对照,若是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那么就和看流水账没有什么区别,这极大增加了普通人想要了解历史的门槛。因此,本书也算是降低了普通人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难度,在科普性和趣味性上做到了相对平衡。

就拿海瑞这一章节来说,在民间的传说故事以及后人的演绎中,海瑞的文学形象和真实的历史形象其实有着较大的割裂,在历史故事和某些文人笔记里,海瑞清廉到了一个堪称迂腐的地步,也因此被许多人诟病为“政治作秀”“邀直卖名”。甚至于近几年来出现了某些论调,就是张居正虽然生活上异常奢华,出行都是三十多人抬的轿子,但是他却给万历朝堂带来了最翻天覆地的十年,而海瑞虽然清廉,但是对万历朝堂的整体政治生态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暗讽海瑞其实除了清廉以外一无是处。

但是从书中张居正和海瑞的生平来看,他们一个是进士出身,一个是举人身份,一个是官至一品的帝国首辅,一个最高只做到了三品巡抚,他们手中的掌握的政治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海瑞的政治起点非常低,因为自身在科举上并无多少建树,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和失败的他从基层的八品教谕做起,认真履职,在职期间大兴文教,因此每年的考核都是优等;担任七品县令期间,又重新清查民田,大力推行“保甲法”,同时处理了大量积压的疑难案件,有效稳定了社会生产和社会治安。

到他名满天下,担任巡抚期间面对吴淞江患这个从明初永乐年间就开始着手,中间动员了十几万人,耗费了大量钱财也未能解决的顽疾,他也是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只用了几万人在三个月就彻底整治了水患,如今上海的黄浦江这一举世闻名的航运出海口,就是受益于海瑞当初“黄埔夺淞”的治水方略。甚至于后世有这么个说法,海瑞开黄埔的意义,不亚于纽约修筑伊利运河,这是改变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每个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的人都应该感谢他。所以说海瑞除了清廉一无是处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也因此而终结。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没有缺憾或者争议,在这本书中作者黄仁宇教授多次强调了标准化和数字化,这大概和他在46年赴美留学时,目睹和感受了当时急速发展中的美国带给他的认知有关,因此全书中的核心论点就是政策制定的标准化最终会取代政策的“野蛮生长”。但是在整本《万历十五年》中,却少有具体的表格和数据来支撑他的观点,虽然从结论上看好像也能说得过去,但是让我感觉底气不足,很多地方的论据不足以阐释作者的论点,存在先射箭后画靶的问题。

再就是这本书在历史学界也争议颇多,诸多专家学者批评这本书在史料处理上非常不严谨,存在断章取义、传播错误的明史知识的嫌疑,因此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也应当带有批判意识去阅读。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体验上并非仅仅只是知识的灌注,更多的是要理解与自身立场不同的另一种立场,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去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开卷即有益。



打印  |  收藏  |  关闭  |  我要纠错